以色列歷史 |
以色列故土是猶太人的發祥地。這片土地譜寫了以色列悠久歷史中的重要部分,最初1,000年的歷史記載在《聖經》中。猶太人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特性在此地形成。即使大多數人被迫流亡在外,其自然風采歷經多少世紀後依然在那裡得以保存。在流落他鄉的漫長歲月中,猶太人從未割斷也未忘記同這片土地的聯繫。 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猶太人2,000年前失去的獨立從此得到恢復。 |
公元前 17-6世紀—《聖經》時代 |
17世紀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猶太民族的祖先和信奉一神教的先輩定居 |
在以色列故土。饑饉迫使古以色列人遷徙埃及 |
13世紀 摩西帶領古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接著是40年的沙漠漂泊在西奈山上 |
接受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 |
13-12世紀 古以色列人定居以色列故土 |
1020年 猶太君主國建立,掃羅為第一位國王 |
1000年 耶路撒冷成為大衛王國首都 |
960年 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聖殿,它是猶太人的民族和精神中心 |
930年 王國分裂成猶大王國和以色列王國 |
722-720年 以色列被亞述人擊敗;10個部族流亡(十個失去的部族) |
586年 猶大王國被巴比倫征服 |
耶路撒冷和第一聖殿被毀;多數猶太人流亡 |
第二聖殿時期 538-142年波斯和古希臘時期 |
538-515年 許多猶太人從巴比倫返回;重建聖殿 |
332年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以色列故土;古希臘人統治 |
166-160年 馬卡比(哈斯蒙尼)起義反對限制信奉猶太教和褻瀆聖殿 |
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統治下的猶太人自治 |
129-63年 猶太人在哈斯蒙尼王國中的獨立 |
63年 羅馬將軍龐培佔領耶路撒冷 |
公元前63-公元313年 羅馬統治 |
公元前63-4年 羅馬分封王希律統治以色列故土,重修耶路撒冷聖殿 |
(公元) |
約公元20-33年 拿撒勒的耶穌佈道 |
66年 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 |
70年 耶路撒冷和第二聖殿被毀 |
73年 猶太人在馬塞達的最後抵抗 |
132-135年 巴爾·科赫巴起義反對羅馬人約210年猶太人口傳律法集《密西集》編纂完成 |
313-636年 拜占庭統治 |
約390年 《密西集》註釋篇《耶路撒冷塔木德》完成 |
614年 波斯人入侵 |
636-1099年 阿拉伯統治691年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耶路撒冷第一和第二聖殿舊址建圓頂寺 |
1099-1291年 十字軍統治(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國) |
1291-1516年 馬木魯克統治 |
1517-1917年 奧斯曼統治 |
1564年 猶太法律彙編《布就之席》出版 |
1860年 耶路撒冷城牆外建第一個居住區 |
1882-1903年 第一批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俄國 |
1897年 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 |
1904-14年 第二批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俄國與波蘭 |
1909年 德加尼亞建第一個基布茲,第一座現代化猶太人城市特拉維夫建立 |
1917年 英國的征服結束了400年的奧斯曼統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承諾支持建立"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民族家園" |
英國統治 |
1918-48年 英國統治 |
1919-23年 第三批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俄國 |
1920年 猶太勞工聯合總會和"哈加納"(猶太防衛組織)成立猶太人社團設立,全國委員會處理其事務 |
1921年 在納哈拉勒建立第一個莫沙夫 |
1922年 國際聯盟授權英國對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進行委任統治;外約旦在這片土地的3/4土地上建立,餘下1/4為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代表猶太社團與委任統治當局打交道的猶太代辦處建立 |
1924年 第一所技術研究所在海法成立 |
1924-32年 第四批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波蘭 |
1925年 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在斯科博斯山開辦 |
1929年 阿拉伯好鬥分子屠殺希伯倫猶太人 |
1931年 猶太人地下組織"埃特澤爾"成立 |
1933-39年 第五批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德國 |
1936-39年 阿拉伯好鬥分子挑起反猶暴亂 |
1939年 英國《白皮書》嚴格限制猶太人移民 |
193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猶太人遭大屠殺 |
1940-41年 地下運動"萊契"組成;哈加納的突擊隊"帕爾馬奇"建立 |
1944年 作為英軍一部分的猶太旅組成 |
1947年 聯合國建議在這片土地上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
以色列建國 |
1948年 英國委任統治結束,以色列宣布建國(5月14日) |
阿拉伯五國入侵以色列(5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組建獨立戰爭(1948年5月-1949年7月) |
1949年 與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簽訂停戰協定,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和約旦分治,選舉第一屆議會,以色列被接納為聯合國第59個會員國 |
1948-52年 大規模移民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
1956年 西奈戰役 |
1961-62年 阿道夫·艾克曼因參與大屠殺而在以色列受審並被處決1964年從北方基內雷特湖引水至半乾旱的南方的全國輸水工程峻工 |
1967年 六日戰爭;耶路撒冷重新統一 |
1968-70年 埃及對以色列進行消耗戰 |
1973年 贖罪日戰爭 |
1975年 以色列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非正式成員 |
1977年 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後組成政府;30年工黨統治結束,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 |
1978年 包括中東全面和平的框架和巴勒斯坦自治建議的《戴維營協議》簽訂 |
1979年 以埃和平條約簽署,梅納赫姆·貝京總理和安瓦爾·薩達特總統獲諾貝爾和平獎 |
1981年 以色列空軍摧毀了即將投入使用的伊拉克核反應堆 |
1982年 以色列完成從西奈半島三個階段的撤軍,"加利利和平行動"將巴解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恐怖主義分子逐出黎巴嫩 |
1984年 民族團結政府(利庫德和工黨)在選舉後組成,"摩西行動",空運埃塞俄比亞的猶太移民 |
1985年 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
1987年 在以色列管理區內開始出現廣泛的暴力行為(阿拉伯人稱作起義) |
1988年 利庫德在選舉後上台執政 |
1989年 以色列提出四點和平建議,來自前蘇聯的猶太人大規模移民開始 |
1991年 在海灣戰爭期間,以色列遭伊拉克"飛毛腿"導彈襲擊,中東和平會議在馬德里召開"所羅門行動",從埃塞俄比亞空運猶太人 |
1992年 與中國和印度建立外交關係,以工黨的伊扎克·拉賓為首的新政府成立1993年以色列與作為巴勒斯坦人代表的巴解組織簽署《關於巴勒斯坦人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宣言》 |
1994年 加沙地帶和傑里科地區實行巴勒斯坦人自治,同羅馬教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
設立摩洛哥和突尼斯利益代表處簽署以約和平條約,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獲諾貝爾和平獎 |
1995年 在西岸和加沙地帶實施擴大的巴勒斯坦自治;巴勒斯坦委員會選舉產生 |
總理伊扎克·拉賓在和平集會上被暗殺,西蒙·佩雷斯成為總理 |
1996年 反對以色列的阿拉伯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活動升級"憤怒的葡萄行動",對真主黨恐怖主義分子襲擊以色列北部進行報復,在阿曼和卡塔爾設立貿易代表處,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經選舉成為總理,組成以利庫德集團為首的聯合政府,阿曼在特拉維夫設立貿易代表處 |
1997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權力機構簽署希伯倫議定書 |
1998年 以色列慶祝建國50週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瓦伊河備忘錄,為實施過渡協議提供便利 |
1999 年 埃胡德·巴拉克(左翼的“一個以色列黨”)被選舉為總理;組成聯合政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沙姆-沙伊赫”備忘錄 |
2000年 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來訪,以色列從南黎巴嫩安全區撤軍,以色列被聯合國、西歐和其他集團所承認,再次出現暴力事件(阿拉伯人稱作起義),巴拉克總理辭職 |
2001年 利爾·沙龍(利庫德集團)被選舉為總理;組成具有廣泛基礎的團結政府發表沙姆-沙伊赫實況調查委員會報告(the Mitchell Report),提出巴-以安全實施工作計劃(原則停火計劃),旅遊部長雷哈瓦姆·澤維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暗殺 |
2002 年 以色列發起“防衛盾”行動,以應對巴勒斯坦人的多次恐怖主義襲擊,沙龍總理解散議會,提出在2003年1月28日舉行新的選舉 |
2003 年 阿利爾·沙龍總理組成中-右翼聯合政府以色列接受“路線圖”計劃2005年以色列執行“脫離接觸計劃”,該計劃得到以色列政府和議會的批准 |
2006年 阿利爾•沙龍總理中風後,埃胡德·奧爾默特成為代總理,3月28日以色列舉行大選,埃胡德·奧爾默特總理組建新政府,針對巴勒斯坦在加薩地帶以及真主黨在黎巴嫩南部的恐怖主義活動,以色列舉行軍事行動。 |
2007年 西蒙·佩雷斯經以色列議會選舉成為總統,哈馬斯以暴力方式佔領加薩地帶後,以色列宣布對加薩為“敵對區域” |
留言列表